张香桐

张香桐

  张香桐Chang Hsiang-Tung 1907-2007,中国神经生理学家。他绘制了运动皮层内的肌肉表征图谱,发明了肌肉神经传入纤维分类法;发现了视觉中枢的“光强化”现象,这种现象命名为“张氏效应”;首次发现树突电位的重要功能,并区分了轴突-树突型突触和轴突-胞体型突触。他是中国神经科学的开创者,对针刺镇痛的机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拳拳爱国心  辗转归国路

  • 1950年,美国封锁中国,张香桐无法回国,他频频给国内写信,在一封信中写道:”闻国内解放后的新气象,甚感兴奋,我恨不得一步跳回去,参加这个新建国运动……我急于想报效祖国呀!”
  • 1955年,他借由一个去北欧讲学的机会,经芬兰的赫尔辛基,转道东欧和莫斯科,辗转回到北京,投入我国科学事业,为培养我国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人才,推动我国神经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学贯中西  心系人民  培养英才

  • 1959年,张香桐和同事一起开办全国电生理学习班,后来多数成为相关大学和研究机构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

  • 1965年张香桐开始进行针刺麻醉机理研究后,地方学校和研究机构纷纷效仿建立神经生理实验室,壮大了我国的电生理和痛觉研究力量
  • 1981年张香桐创立了我国最早的专门从事脑基础研究的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推动了我国神经生理学的发展

治学严谨   学识渊博

  1992年国际神经网络学会授予张香桐先生“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对增进我们关于生物神经网络的理解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授奖证书上写道,“张先生对于我们在高等脊椎动物感觉运动皮层和脑干系统定位组织的基本概念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自1950年开始作的多种关于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电位的研究报告,形成了一种划时代的重要标志。他为树突电流在神经整合作用中起重要作用这一概念,提供了直接证据,这一卓越成就,为我们将来发展使用微分方程和连续时间变数的神经网络,而不再使用数字脉冲逻辑的电子计算机奠定了基础。”

  2008年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一枚小行星,2012年获得国际小行星中心316450号国际永久编号,命名为“张香桐星”,以彰显张香桐先生的科技成就,弘扬其奉献精神。

 

 

 

版权所有 © 2006-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 上海市岳阳路320号 邮编: 200031 京ICP备0500285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