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5年,对于他来说,是从克隆猴到嵌合体猴

发布时间:2023-11-10

      最年轻的研究组组长为何要做这么难的科学问题

  解放日报 上观新闻记者第一次见到刘真,是在5年前,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新闻发布会上。他是论文的第一作者。

  而今,他做出了被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称赞为“重要性不亚于克隆猴”的胚胎干细胞嵌合体猴(点击查看相关报道)。这一次,他是3位共同通讯作者之一。

  不断挑战重要的科学问题,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解放日报 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刘真。

  【别人不做,我们来做】 

  5年前,30岁的刘真以“本土博士后”身份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破格聘为研究员,成为当时中心最年轻的研究组组长。面试时,他提出了想要攻坚的3个科学问题,评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劲松当场就鼓励他,“这3个科学问题都很难,能做出1个就很厉害了!”

  嵌合体猴,正是那次面试时他提出的科学问题之一。

  最年轻的研究组组长为何要做这么难的科学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而全世界都没做出来,就像当年做克隆猴一样。”之前的经历,给了刘真做“重要而困难的事情”以勇气。

  开组会时,刘真经常说,不做发文章的机器,而要真正解决科学难题,越是难题越说明它的重要性,别人不做,我们来做。

  其实早在2016年1月,世界上首个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创建,刘真就是论文第一作者。他作为第一作者参与的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和克隆猴研究,分别获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他还参与创建了世界首例生物节律紊乱猴。他一直在和看上去不那么容易的科学问题打交道。

  刘真透露,他打算明年启动其他两个科学问题,“做科学研究,就是要不断突破自己”。

  【这一次,他给自己打了“80分”】 

  最近一次采访刘真,是在2021年5月他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当时他担任独立课题组长已两年多,给自己打了“70分”。

  这一次,他给自己打了“80分”,“这几年我一直在成长,更成熟也更自信了”。

  在研究生曹静眼中,刘真是个“拼命三郎”,每周工作6天,从8点到23点,工作时长领跑全组。最让她佩服的是,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刘真总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提出新思路,“在嵌合体猴的工作中更是这样,面临实验中的两大关键难题,都是刘老师大胆提出假设,最终证明他提出的解决方案非常奏效!”

  如何去发现问题的关键点?“我觉得还是要多了解不同领域的技术、方法,多去看一些文献,还要多思考能否做一些交叉研究。”刘真坦言。

  让博士后陆宗阳印象最深的是,刘真鼓励一切实验结果,尤其是阴性数据,“在我们组里,阴性数据并不让人沮丧,我们会不厌其烦分析那些阴性数据,每次都让我们感到惊喜。”

来源 解放日报记者 黄海华 2023年11月10日

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78777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