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开设“研究生素质能力系列课程”之《科研诚信》

发布时间:2021-05-12

  为了探索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新维度,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从今年起开设“研究生素质能力(transferrable skills)系列课程”。该系列课程作为中心研究生必修课,按照培养年级循序渐进地在科研诚信规范科研写作科研分析能力等方面以专题讲座案例讨论和实践操作等形式开展专项学习研讨。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研究生必备的科研素养。本着系好研究生科研道路上“第一颗纽扣”的初心,2021315日至47日,中心开设研究生素质能力系列课程之一——科研诚信课程(亦是自2012年以来开设的第四次科研诚信课程——《科学交流、诚信与创新》(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本次课程共有147位研究生和19名研究员(常乐、龚能、何杰、黄薇、李澄宇、李雪、李毅、刘赐融、刘真、刘志勇、穆宇、孙衍刚、孙怡迪、徐春、徐宁龙、俞青、张哲、周昌阳、周海波)积极参与。 

  此次课程包括:4次专题讲座,4次案例讨论。在专题讲座中,蒲慕明院士强调了良好学术交流能力的重要性。他从介绍研究不端行为的定义讲起,用大量国际科学界的实例,引导同学们理解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交流未发表工作的好处和重要性,鼓励科研工作者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科研合作,正确看待科研竞争。另外,蒲慕明院士认为创新研究的能力是可以学习的,通过了解创造性工作背后的历史,学习有选择的接收信息,关注看上去“无关”的研究领域,学习描述和讨论科学,关注领域内的“未知”,学会“自我教育”等方式是可以提高自身的创新研究能力。 

 

  蒲慕明院士从美国科学院出版的《On being a scientist - a guide to responsible conduct in research》的一书中挑选了18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讨论课环节,学生们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分组进行小班讨论,随后全体回到课堂,由各小班指导教师代表各自讨论班交流小班讨论的意见和结果。由于挑选的案例都具有代表性,而且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同学们各抒己见,观点的碰撞让同学们在交流中逐步理解主流的、正确的科研学术道德观。 

 

  

  同学们表示通过课程学习后,对科研不端行为有了明晰的认识,懂得辨别科研灰色地带,同时也习得了一些科研交流的方式,为今后的实验做了更为规范化的行为准则。本次课程也有助于营造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攀高峰的良好氛围,为脑智卓越中心打造共建共享公治的科研诚信建设新格局提供载体,中心科研人员的诚信意识也进一步增强。 

附件下载: